南寧市海東不銹鋼有限公司官方網站,歡迎您的光臨!
鋼鐵行業鏈條面臨重構 各方面利益“交鋒”
有國內學者曾指出,“現代企業的競爭,已經從單一產品的競爭,演繹成為企業所加入的供應鏈乃至產業鏈之間的競爭。”
當我們帶著審慎、寄托的眼光去重新梳理中國鋼鐵產業鏈條時,發現的卻是:傳統機制所帶來的粗獷和失望,但變革的萌動也在悄然醞釀。
中國整條鋼鐵產業鏈上充滿著博弈和碰撞。
上游鐵礦石環節似乎是中國鋼鐵產業鏈上最大的痛楚。圍繞一個長協價,中方與三大鐵礦石巨頭之間,來回拉鋸。鐵礦石長協價在2010年正式走向了壽終正寢,盡管時至今日,在官方口徑中仍有對這一模式的留戀。長協價誕生和消亡的意義也并非在于是成本壓力的增加和減少,更寬泛的理解范疇在于產業話語權爭奪上,中方再次失利。
1981年,鐵礦石長協價誕生,談判慣例是消費商中的任意一方與供應商中的任意一方價格達成一致后則談判結束,國際鐵礦石供需雙方均接受此價格為新的年度價格。
當時的這種選擇是一種雙贏的結果,“商業最根本的精神也在于交易可以給雙方都帶來好處。”雙方實力的均衡是這一合作的基礎,任何一方的實力失衡都會給機制帶來考驗甚至撕裂,這是一種必然,只是節點選擇在了2010年。因此,長協價的輪回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中國過去三十年鋼鐵業的商業監督和審判,更是一種規訓。
中國鋼鐵工業是走向寡頭獨居,還是走向群雄爭霸?長協價的審判結果已經選擇了前者,提高行業集中度成為中國鋼鐵工業的一條必由之路。但是,做大并非目的,做強才是根本。當這種重組精髓已經淪為口號時,這種形式上的整合還有多少意義?
中國鋼鐵轟轟烈烈地大整合并未帶來利潤的提高,相反2010年,中國鋼鐵的低利潤率已經成為一種諷刺。
根據工信部的統計,今年各行業平均利潤率為6%,而鋼鐵行業才3.5%,是所有行業最低的,這種微利甚至仍在明年繼續。
焦點再指向鋼鐵生產企業內部競爭的無序,無序競爭的后果在當前甚至演變成為行業的結構性矛盾,“板帶比”的提高已經成為一種制約,破除利潤的窠臼是中國鋼鐵新一段時期的任務,出路在哪里?
正在起草的鋼鐵“十二五”規劃已經透露出積極信號:“‘十二五’期間,政策將改變過去企業盲目追求高附加值、追求精品化的發展戰略,鼓勵企業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尊重市場需求,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寡頭獨居是一種悖論,當中國的鋼鐵企業真正實現強勢話語權時,對下游的流通商和用鋼企業同樣是一種傷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鋼廠和代理商的關系一開始就是畸形的,很早就埋下了悲哀的種子。
鋼貿商之所以叫鋼貿商,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里,取得鋼材(4941,5.00,0.10%)資源唯一途徑是向鋼廠要貨,不得不見人矮三分,忍氣吞聲地承受一些不公平待遇。鋼廠在自覺不自覺之際被推上“鋼老大”位置。既然是“老大”,發號施令是少不了的,隨心所欲違約司空見慣……一方面,鋼廠希望通過代理商的資金和渠道優勢,擴大其市場份額;同時,又希望留給自身盡量多的利潤空間,因此,拼命壓榨代理商的生存空間。
2010年,28家邯鋼代理商聯名向鋼廠領導上書,發出了“起義”的吶喊。
事實上,此事件所反映出來的鋼鐵廠商之間的矛盾,在鋼鐵圈內幾乎是常事。每當價格行情異動時,總有鋼廠和代理商鬧摩擦的事情發生。
不過從“28家代理商起義這件事本身的意義來看,這表明了越來越多的代理商正在覺醒。從原來代理商對鋼廠百依百順,到如今膽敢聯名寫信上書,也是鋼市環境發生巨變后的必然。
一些代理商敢于拋掉代理商金字招牌凈身而退,全因為進貨渠道不再單一。這不僅是我國鋼廠多,有的是挑選余地,更是因為除了鋼廠以外,還能在鋼材現貨、網上市場采購所需貨源。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對于習慣當老大的鋼廠來說,適應經濟環境大變化確實需要有一個過程,我們希望這樣的過程越短越好。
代理商和鋼廠之間出現的矛盾,根源是在二者之間缺少一種能更好均衡風險和利益的體制和機制。
當利潤被風險替代,代理制的推行也已經成為中國鋼鐵物流創世紀的核心,競爭利益的統一、開放迫在眉睫,理順廠商之間的經濟關系,使廠商雙方成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戰略伙伴,才能實現生產和流通的有機結合。
鐵礦石話語權、產品利潤、廠商關系是一種競爭,更是一種合作,消除窠臼,彌補真空,消除摩擦與博弈,是中國鋼鐵產業鏈的出路。
更多資訊